泉州晚报融媒体记者 高慧子
近日,在南安市信访局统筹指导下,乐峰镇多方力量协同发力,成功化解一起历时16个月的医疗纠纷,成为该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化解基层矛盾、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生动实践。
诊疗有疑 漫长僵持
2023年11月3日,乐峰镇居民陈女士因头晕头痛,前往乐峰卫生院就诊。在完成系统检查且未发现明显异常后,陈女士在该卫生院中医馆接受了包括拔罐、针刺在内的中医治疗。治疗初期,其症状有所缓解。
然而,自同年11月7日起,陈女士向院方反映,其脸部骨头在医生按压后出现凹陷感。卫生院随即安排CT检查,结果显示“未见明确骨折及移位征象”,并指出陈女士本身存在“双侧脸下部不对称”的生理特征。尽管有影像学依据,院方的解释仍未能完全消除陈女士的疑虑和担忧。
在随后的近一年半时间,乐峰卫生院与陈女士进行多次沟通协商,乐峰镇司法所也介入调解,但由于陈女士坚持要求“恢复脸部原状”,而院方认为其诉求缺乏医学依据,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精准“把脉” 协同“开方”
南安市信访局在了解此纠纷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后,迅速响应,启动联动调解机制。该局党组成员带队,联合乐峰镇政府工作人员,深入乐峰卫生院和陈女士家中实地走访,仔细查阅完整的诊疗记录,调取并研判了相关影像学资料,力求精准锁定纠纷的核心症结。
之后,南安市信访局牵头组织卫健部门、司法部门、乐峰镇政府及法律顾问等召开专题协调会,会上明确了“面对面沟通释疑解惑”与“背对背协商寻求共识”相结合的调解策略,并由南安市信访局全程跟踪指导调解进程。
专业释疑 终获和解
在乐峰镇联合调解分中心的主持下,乐峰镇司法所、调解分中心工作人员展开了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一方面,卫健部门及医疗专家再次向陈女士及其家人详细解读CT影像结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面部生理结构的个体差异和诊疗行为的规范性,从专业角度化解其心中疑虑。另一方面,调解员们采取“背对背”方式,分别与院方和陈女士深入沟通,寻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经过多轮反复沟通协调,医患双方最终放下分歧,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至此,这起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关键在于建立信任桥梁,让专业说话,也让患者的声音被真正听见。”南安市乐峰镇司法所参与调解的干部在采访中表示。此次纠纷的成功化解,是整合信访、司法、卫健及属地政府资源力量,凝聚基层治理合力的典型范例,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旺盛生命力——通过搭建多元化解纷平台,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推动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解决在源头。乐峰镇相关负责人总结道:“我们将继续深化运用‘枫桥经验’,完善调解机制,努力将问题解决在基层,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景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