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帕米尔高原即将入冬,印度在尼赫鲁指挥下悍然向我国边境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
中印边境战争瞬间爆发。
尽管当时印度获得了苏联和美国两个世界强国的支持,却依然未能取胜。
那场战争,我国不仅成功击退了印度,更打破了美苏的军事包围,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强大实力。
也正是那一战,让美国再次折服了我国的实力,上一次是朝鲜战争,这次是中印大战。
资料显示,当时美联社战地记者拍下了不少胶片照片,但最后都被封藏了起来,被五角大楼列为“TOP SECRET”。
唯一的理由是:如果让盟友看到美苏联合武装的部队仍被 1:3 的劣势击溃,冷战信心体系将出现裂缝。”
中印巨大的武装差距展开剩余88%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
东部需应对台海的紧张局势,北部与苏联的关系逐渐紧张,南部还要防范美国的侵扰,西部印度一直想搞事情。
据美国远东情报军事中心原派驻官员霍华德·本杰明回忆,战争初期中国在冲突区域仅有“2~3个连,人数不足500人”的边防军。
那些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守卫哨所,承担日常巡逻观察任务。
当时我国之所以守军那么少,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那边的条件十分艰苦。
尤其是克节朗河谷和卡龙、扯冬等高地的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高原反应强烈,当时战备条件有限,难以大量驻守。
其二,后勤补给跟不上。
西藏边境雪山纵横、河谷无数,后勤补给十分艰难,运送之难堪比“西天取经”
当时我国在西藏的公路密度极低,核心运输线仅能依靠骡子和驴车,要是碰上天气不好大雪封山,就只能靠人工了。
在补给艰难的情况下,仅能勉强维持哨所的物资输送,长期大规模军事集结很可能面临断粮风险。
而反观印度,条件不知道要好多少,除了物资充裕外,它还获得了苏美两大超级大国的援助。
解密档案显示,印度在1962年冲突前三个月内,紧急接收了苏联提供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制式装备。
那些装备包括T-54坦克、122mm榴弹炮、SA-7防空飞弹以及米格-21战斗机的散件组装线。
同时,苏联军事顾问团直接进驻印度陆军训练基地,针对高原作战特点重新编写战术手册,可以说给印度提供了保姆级的教程。
美国反应同样迅速。
在苏联启动援助的72小时内,美国联合北约成立“亚洲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通过“军事援助协定”向印度提供了18个步兵旅的美式装备。
很多人可能疑惑,为何美苏要援助印度呢?
其实很好理解,不过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罢了,只不过让印度成了代理人。
50年代末,中苏关系交恶,苏方为了报复我们,开始有意援助印度和越南给我方制造麻烦。
对越自卫战和对印自卫战,背后都有苏联的影子,都是我们没办法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必须的措施。
美国呢?1950年朝鲜战争中,美国在我们身上没有占到便宜,反而碰了一鼻子灰,这让一向自大的老美甚不开心。
加之老美也不愿意看着我国和平发展,希望借助印度在中印边境制造持续紧张,以此打乱我国的和平发展节奏。
可以说,我国在喜马拉雅山下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印度一国,而是印、苏、美三国。
尽管苏联和美国只是在幕后充当黑手,没有直接参战,但他们的军援还是给了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实现野心的底气。
这也是印度敢直接与我军为敌的根本所在。
获得了美苏支持的印度,军事实力大幅提升。
印度陆军第7旅、第62旅等“王牌”部队在接收苏联T-54坦克和美国M16装备后,单兵火力密度大大提升。
战术精妙,出奇制胜印度炮兵部队装备105mm榴弹炮后,射程能覆盖克节朗河以北所有战略要地。
苏联提供的米-4直升机和安-12运输机,使印军能在48小时内将一个山地旅投送至海拔5000米以上的争议地区。
当时尼赫鲁面对记者采访,骄傲地公开宣称:“印度的边界不在喜马拉雅山,而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1962年4月,尼赫鲁批准签署“里窝那计划”,要求印度军队在冬季来临前占领西藏山南地区的21个战略据点。
1962年10月20日,中印战争首战在克节朗河谷爆发。
印军第7旅依托海拔4200米的卡龙、扯冬等高地,构筑了以钢筋混凝土工事为核心的防线,并配备苏联提供的M-42速射炮和美国M1917重机枪。
不过,对于印度的行动,我国高层第一时间就看穿了印军“前重后轻、两翼暴露”的防御体系弱点。
战役首日,155团和154团分别从左右两翼突破,157团则以72小时强行军140公里的速度,穿越海拔5000米的雪山峡谷,直插印军后方章多地区,切断印军退路。
155团2营仅用3小时便全歼印军2个连,缴获火炮6门。
那种“掏心战术”使印军第七旅陷入混乱,其号称“打遍欧亚”的廓尔喀部队在我军穿插分割下溃不成军。
1962年11月16日,中印战争决定性战役在西山口打响。
印军第4师长帕塔尼亚少将摆出了“一字长蛇阵”,在西山口至邦迪拉的80公里公路沿线部署4个旅,配备T-54坦克和“百人队长”装甲车。
面对印方的布局,刘伯承迅速提出了“打头、切尾、击背、剖腹”八字战术。
命令55师正面强攻西山口“铜头”,11师32团、33团实施5天7夜的大纵深迂回,穿插至德让宗与邦迪拉之间,切断印军补给线。
11月18日凌晨,33团前卫营在登班遭遇印军警戒部队,仅用15分钟便歼灭其1个连,抢占拉洪桥,彻底锁死印军退路。
163团夜袭佳山口,虽因新兵装备意外走火暴露行动,仍以伤亡27人的代价攻占西山口主峰。
至1962年11月21日,印军第4师全线崩溃。我军歼灭印军主力3个旅,缴获坦克9辆、汽车437辆,兵锋直指新德里。
在整个32天的激战中,中军共击毙、俘虏印军8853人(击毙4885人、俘虏3968人),自身牺牲722多人,受伤1697多人,歼敌人数和自身伤亡比为3.7:1。
事后,美方面对比朝鲜战争更不可思议的结果,直言,“中国军队真是太强大了,全世界无人能匹敌”。
他们清楚的知道,中方是在1:3极端劣势的条件下取胜的,那样的胜利本身就有无限光环。
1965 年,美国陆军学院内部教材《高原闪电战》写道:
“中国军队把孙子兵法的‘避实击虚’和兰开斯特方程的平方律同时写进了世界战争史——当兵力劣势时,用空间换时间,用时间换缺口,用缺口换歼灭。”
直到今天,西点军校的兵棋推演系统仍无法复现 1962 年东段战果。
模拟程序每次都在第 11小时出现“印军被全歼”的 BUG,原因至今无解,这可能就是我军最恐怖的地方所在。
读者们,关于“美国对中印战争的看法”,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发布于:山西省景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